以水墨为媒 绘梨园神韵——李文培戏曲人物画专题讲座
2025-05-03 19:32来源:京剧艺术网阅读量:144
2025-05-03 19:32来源:京剧艺术网阅读量:144
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,探索党建与专业教育的创新融合,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党总支联合造型基础教研室,于4月28日推出《戏韵人生——京剧水墨画人物创作》主题讲座。活动特邀国家京剧院一级美术师、梅兰芳纪念馆特聘研究员、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。水墨戏曲人物画家李文培先生担任主讲,通过艺术对话激发师生对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思考。
从舞台到宣纸的艺术跨界
李文培先生深耕戏曲美术六十余载,其作品以水墨重构戏曲魂魄,被誉为“动态舞台的静态凝华”。讲座中,他立足京剧生、旦、净、丑四大行当,结合经典角色创作案例,揭秘水墨与戏曲的融合密码:
1. 老生风骨:以诸葛亮羽扇纶巾的从容、苏武持节牧羊的孤傲为例,解析如何通过枯笔飞白表现沧桑感,借助衣纹走势强化人物气节,利用胡须髯口与道具(如旌节、羽扇)的虚实对比构建戏剧张力。
2. 旦角意韵:在《穆桂英挂帅》创作中,通过水袖的泼墨渲染与凤冠的工笔细描形成视觉对冲,以面部留白凸显巾帼英雄的凛然之气,展现“刚柔相济”的美学辩证。
3. 丑角机趣:以《时迁盗甲》为例,示范如何以夸张的肢体动态捕捉丑行的诙谐本质,通过眉眼错位与身形扭曲的写意笔法,实现“丑中见美”的艺术升华。
戏画同源的东方美学
李文培提出“三度创作论”——剧本一度、表演二度、水墨三度,强调画家需深研戏曲程式:
意象提炼:将“唱念做打”转化为笔墨语言,如用顿挫笔法对应锣鼓节奏,以墨色浓淡呼应声腔起伏。
反对机械摹写脸谱行头,主张捕捉角色“刹那神采”,如用宿墨皴擦呈现净角怒目的威仪,借淡彩晕染传递青衣眼波的凄婉。
指出戏曲人物画承载着“高台教化”功能,《赵氏孤儿》的忠义、《锁麟囊》的仁善皆可通过水墨叙事实现价值观传递。
讲座现场展示了《群英会》《贵妃醉酒》等系列原作,师生在勾描泼洒的笔触间直观感受戏曲的“手眼身法步”。互动环节中,李老即兴挥毫示范“关公提刀”瞬间,通过侧锋横扫表现袍袖生风,以朱砂点睛再现丹凤卧蚕,生动诠释“戏中有画,画中有戏”的互文关系。
舞台美术系教授指出,此次活动不仅是技法传授,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——戏曲的虚拟性、程式性与水墨的写意性形成美学共振,为舞台设计、服装造型等专业注入传统美学维度。在场学生反馈,这种“以戏入画,以画释戏”的教学模式,启发了对跨媒介叙事的全新认知。
作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实践案例,该讲座彰显了戏曲艺术“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”的深层价值。李文培先生以“守住程式而不拘于程式”的创作观,印证了中国戏曲人物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无限可能。当水墨的氤氲与京剧的铿锵在宣纸上共舞,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正在艺术院校生根发芽。